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一、自然地理方面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4.“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剪梅》)
-------------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月相判定及月相规律,此时为上弦月。
6.“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雨霖铃》)(2012港澳台侨联考⑮)
-------------“残月”描述的景象发生在农历的廿七八。
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弓。”(白居易《暮江吟》)
-------------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沙漠景观及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
9.“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登月球已经成了现实。
1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
11.“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2.“蜀犬吠日”
-------------说明四川盆地地形云层多,日照少。
13.“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海拔高的地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其一》)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15.“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
1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正因为我国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雨较多。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19.“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特别是我国新疆地区。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20.“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比如我国的海南省。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1.“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描述的是短时段内的风、雨状况,具有多变的天气特征。
23.“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2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反映的是暖锋天气带来春雨的特点。
2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26.“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崔道融《溪上遇雨》)
-------------快行冷锋的天气特点。
2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快行冷锋之快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影响。
2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
29.“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30.“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忆江南》)
-------------表现梅雨雨期长、雨量大的特点。梅雨时节正值梅子成熟,因而得名。
31.“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尧臣《梅雨》)
-------------“梅雨”又叫“霉雨”
32.“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描写了“空梅”的情况。
33.“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舶棹风》)
-------------说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3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
3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37.“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
3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3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春风”指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东南季风)。
40.“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落花时。”(张敬忠《边词》)
-------------纬度地带性差异。(五原,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41.“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
-------------反映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地带性差异与山地气候。
4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寻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气候垂直地带性变化十分明显。(海拔升高1000m,气温下降6℃)
43.“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44.“山前桃花山后雪,怎能叫人不回头。”
-------------山地阳坡和阴坡对于植被的分布的影响。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45.“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扶风豪士歌》)
-------------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46.“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47.“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8.“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
49.“山清水秀,鱼米之乡。”
-------------描述的我国南方地区。
50.“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5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52.“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
-------------北方冬季风强劲,沙尘暴灾害严重,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53.“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梅雨》)
-------------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5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时期《敕勒歌》)
-------------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55.“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56.“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57.“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58.“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59.“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6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体现水循环地理规律,“天上”应当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
6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62.“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
6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的《浪淘沙》)
-------------黄河含沙量之大。
6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长江流速之快,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6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江海相连的特点。
6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67.“水滴石穿”、“稳如泰山”、“沧海桑田”。
-------------“水滴石穿”体现外力作用过程;后两句体现内力作用过程。
6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6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
7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植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7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7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7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7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
7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二、人文地理方面
7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77.“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7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四川盆地交通困难。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79.“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
-------------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便。
80.“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
-------------反映了西藏解放以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8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九省通衢”。
-------------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纽地位。
8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将江山付劫灰。”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
8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旅游地理)此诗反映了庐山不同的观赏位置产生的美感以及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峡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
84.“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
-------------特定的位置方能欣赏。
8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视的效果。
8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 在适当的距离仰视对于到其中的意境。
8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欣赏要把握时机。
88.“漠模云阴敛小光,平波才欲倒垂杨,诸峰尽在微朦例,今日西湖是浓妆。”------------- 欣赏要把握时机。
8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以情观景才会真正体会自然的美和自然的真。
90.“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徐霞客)
-------------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9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
92.“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有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9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94.“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95.“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