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教案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能增强句子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1)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格。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
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
下列两个条件:
(a)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构成比喻。
(b)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
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
魂。
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像、似、若、
犹、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
应。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好像、仿佛)乙(喻体)。(有明显的
比喻词)
暗喻: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比喻词不明显)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
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 不直接说出要
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
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
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
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
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
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
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
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
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
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
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
门。——要不是有嘴巴挡住,他的嘴要咧到后脑勺。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
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练习: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
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5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7)排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
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
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把
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
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
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
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
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
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双关。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其他问题:
A)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
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
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
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
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
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
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
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
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
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
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
喻)
B)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
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
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
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
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 比喻| |对偶|